在新媒体时代下,人人都可以发声,企业也面临更严格的公众监督。宝马mini冰淇淋事件、花西子系列公关危机,都是从社交媒体首先爆发。
公共关系一直以沟通为业,致力于解释和解决问题,化解矛盾和冲突,寻求共识和信任。危机公关只不过是公共关系管理的一小部分,迪思传媒创始人兼董事长黄小川告诉鲸平台,议题管理、企业社会责任和ESG等方面的能力也是公关人的看家本领。
社会化媒体的高速发展引发传媒生态变革,人工智能、大模型等新技术的出现更是进一步加速不同渠道的媒介融合,并推动行业转型创新发展,公关行业也不例外。在黄小川看来,公关与广告、咨询等行业的界限不断模糊,用户越来越偏好场景化内容,AIGC已经成为必须拥抱的发展趋势。
作为一名近30年的“公关老兵”,黄小川完整地经历了从纸媒到电视媒体到互联网再到智能媒体时代,他深刻感受到传播链路的改变以及行业发生的巨大变革。在其带领下的迪思,已经开始布局AIGC,并借助人工智能赋能公司,提高工作效率。
为了解公关行业生态变化以及AIGC带来的发展前景,鲸平台对话黄小川,深度聊了聊时代转型关口的公关行业,以下:
01
AIGC+时代来临,
公关行业如何拥抱未来
鲸平台:相比往年,今年企业的需求有什么变化?
黄小川:更多的企业更愿意做能够带来转化的营销,在品牌形象宣传方面的预算在下降。我认为,沉浸式的内容体验、私域分享才是越来越被企业看中的,因为能够给企业带来实实在在的效果。而目前对创造沉浸式内容体验最重要的影响因素,就是AIGC技术的出现。
鲸平台:AIGC对公关、营销行业带来哪些影响?
黄小川:我们正在进入一个AIGC+的时代,AI技术赋能各行各业的发展。随着新技术的出现,公关和广告的界限正在不断模糊,广告的创意、TVC现在也有公关公司也能在做,原来广告的TVC,现在互联网也在做。过去我们总说要通过创意、媒体购买去影响更多人的生活方式,现在发生了巨大改变。消费者不再去看简单的广告,流量推荐等并不能促使消费者产生消费行为,消费者更看重场景化、沉浸化的内容,只有这种优质的内容才能产生转化。
直播、电商变得越来越普遍,与此同时,甲方对广告的投放也在大幅减少,大量的预算用在内容电商、品牌自播、IP联名营销等方面。现在的营销链路,越来越偏向以内容分享价值为核心,关注场景化带来的独特体验。
为什么说我们进入了一个AIGC+时代?随着场景化内容的重要性不断提升,传统媒体广告购买的逐渐下降,甲方预算转向场景化、沉浸式的内容,对于内容生产的要求在不断提高。
AIGC的出现能够解决很多问题,以前客户的很多要求很难立马实现,因为需要较长的时间,而AI就能够做到随时提要求,随时产出内容。尽管目前AIGC的品质还不能完全满足要求,但AI不断学习进化,它的模型经过不断训练之后,能够达标甚至能够超越我们的想像。比如雀巢利用推出的人工智能平台Dall-E2“扩展”17世纪的名画《倒牛奶的女仆》原有图像之外的场景,给用户带来了新奇、有趣的视觉体验。
在沃顿商学院日前一项探索人类与AI创新能力上的测试上,GPT-4与多名MBA学生竞争设计一些价格不超过50美元的新产品,结果发现GPT生成的创意甚至比MBA学生们的更快、更多,市场反馈效果也更好:GPT-4的创意平均购买率为47%,而人类为40%。
实事求是地说,充分利用好机器强大的学习能力是未来发展的趋势,我们一定要能够积极地拥抱AI,利用AIGC为产业赋能。
广告行业一直流传着这样一句话,“我知道至少50%的广告费都在浪费,但是我真不知道浪费在了哪里?”现在进入AIGC时代,客户也许可以不用再担心另外50%的浪费,我们逐渐能够做到内容营销越来越精准,效果更好。
鲸平台:迪思也在推出AIGC产品吗?对于未来发展如何规划?
黄小川:我们公司一直在投入AIGC,我们很早就推出了一个内部AIGC平台,大家可以通过AI分析资料助力洞察、撰文、生图、做方案、做翻译等等,可以很大程度提高工作效率。
前段时间我们收到客户的需求,要求很短时间内做140张创意设计,纯人工需要4个员工做8个工作日才能完成,但AIGC只需要4个小时便能按照要求制作出来。
真正能做大模型的公司不多,我们的AIGC产品是基于讯飞星火等大模型开发的垂直行业的营销解决方案。迪思已经推出了AutoGPT(汽车垂直内容智作模型),这是基于我们服务汽车客户20多年来的数据积累所打造的,未来还将推出3C、金融、医药、快消等行业的垂直营销小模型。
但目前来看,我们觉得想要打造好的AIGC解决方案,第一靠不断试错、不断训练,其次是要有大量的数据库为基础。我们与爱设计合作打造AI ppt产品,就是以庞大的市场用户体量为基础的基础。
对于垂直应用模型而言,它一定是一个不断积累、不断训练、不断试错的过程。
02
人的智慧不可替代
坚守公关的核心价值
鲸平台:大变革时代下,公关从业者的不可替代性在哪里?
黄小川:AI更多的是提升我们的工作效率,它生产出来的内容并不能直接交给客户,还需要人的辅助,经历一个人机合作的过程。AI永远取代不了人,因为公关营销的核心有两个方面:一是对情感的洞察;二是策略的输出,这是需要人的智慧去实现的。
鲸平台:这个变化和转型的过程,对公关人的素质有什么要求?
黄小川:公关行业的核心是品牌认知的管理,我们认为最重要的时保持好奇心、善于学习。撰稿、PPT、逻辑思考能力是基本功,好奇心和学习能力是一切的前提。
鲸平台:刚才说随着新技术的出现,公关和广告的界限正在不断模糊,那么怎样理解现在的公关、广告和营销?
黄小川:现在传播环境确实发生了巨大的变化,公关、广告的边界在不断打破。但公共关系的核心始终是认知的管理,从第三方视角建立对产品和品牌的认知。而广告一般是从品牌主的视角,告诉别人“我是谁”。二者都从属于营销范畴。营销包括的范围很广,除了广告、公关之外,还包括零售、产品包装、渠道等等,从前端认知到后端销售转化。当然现在公关、广告以及其他营销方式都在不断融合,但把握好这些基本特征,对做好公关、广告还是有必要的。
还有一个最核心的问题,一个品牌的建立,其实就是通过传播建立起消费者对产品或品牌的认知。很多人都认为品牌是企业自身的事情、是企业资产,但实际上品牌并不属于企业,而是由消费者建立的。
鲸平台:怎样看待“To B的企业不需要做公关、营销、传播”这种说法?
黄小川:不是To B的企业不需要公关,只是形式不一样。To C的企业是做大众传播,而对To B的企业而言,是做小众传播,像银行、电信、电力等行业同样非常看重产品传播、企业形象传播。
To B的企业也一样需要影响决策者,体量越大的To B企业越重视企业文化的传播。这类企业并不适合“广而告之”,因为不需要十几亿人都知晓,它只需要影响一部分人就行,我们将之称为行业解决方案的传播。
鲸平台:品牌联合是现在常用的营销方式,怎么看待这种方式?
黄小川:品牌联合要充分考虑两个品牌的互补性和关联性,目标受众最好一致。因此奢侈品在联名方面向来很谨慎,而快消品之间的联合更多一些,目的说直接一点就是花更少的钱获得更大的市场影响力。
营销常用的手段从本质上看就两个:一是借势,借着热点事件的势能提升自己的品牌知名度和认知度;二是造势,企业策划事件,邀请媒体关注,从而引发更多讨论。造势很难,需要投入的资源也多,借势是相对比较容易的,明星、热点事件等都可以,品牌联合实际上也是一种“借势”,品牌之间互相借势,借势借得好,才能事半功倍。
03
新媒体时代是消费者和企业平权的时代
做好危机管理需要开放的心态
鲸平台:新媒体时代,企业如何做好公共关系管理?
黄小川:多数人理解的公共关系管理就是危机公关,就是别出负面舆情事件,实际上危机公关和议题管理、企业社会责任以及ESG一样,都是公关的看家本领,自成体系。比如之前B站策划的《后浪》系列,议题能够引发媒体跟进,继而引发关注,达到提升产品和品牌知名度的目的。如果缺少有争议的话题,永远说一些看上去高大上的话,其实是没什么用的。
新媒体时代,是消费者和企业平权的时代。因为有了社交媒体、移动互联网,消费者体验越来越重要,一个差评可能会影响其他很多人的消费选择。也就是说,现在企业需要花费更多精力和时间来关注消费者体验。在这样“每个人都是媒体”的时代里,要求我们关注每一个个体。
问题在于,很多企业往往没有精力。在我看来,企业需要一套舆情监控体系;而最好的应对方式,是企业真正把服务、把产品做好。如果确实遇到重大危机事件,态度、速度以及行动力度缺一不可。
企业也需要保持一种开放的心态,产品不可能做到让所有人百分之百满意,有正面有负面是常态。我认为负面消息只要不影响企业生存,不要当做危机来对待。对于消费者在社交媒体发布的负面宣泄情绪,企业要用行动去解决相关问题,不断改善自己的产品和服务。
鲸平台:如何判断哪些事件会持续发酵,哪些事件不会构成危机舆情?
黄小川:负面舆情和危机差距很大,主要还是需要企业自身以及专业的公关公司做判断。无论发生什么情况,做真相的调查、实事求是都很重要。如果在真相调查之后,让一切回归事实,在法律框架内解决问题。
我们处理过很多次企业舆情危机,核心在于一定要站到保护消费者利益的角度。当然,保护消费者利益的同时,也需要兼顾企业利益,如果用成本巨大的解决方案,对企业来说也不现实。我们做公关的,就是不断修炼,在服务客户品牌的时候,做到二者之间的平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