黄升民:何谓中国式营销?

文: 黄升民

来源:媒介杂志

1662

7

文章导读:

从国家层面来看,改革开放40年来,中国经济年均增速近10%,早已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。

年末终刊,打出目前最为时尚的标题:“中国式营销。”

广告学院有一个研究团队,以“新营销”为题进行了六个年头的持续研究,本刊也坚持不懈跟踪了六年。

今年本刊抛开了案例梳理、逻辑推演的惯常做法,采访了诸多的企业、媒体、代理公司立足一线的资深营销人,践行了编辑部所提倡的“实践取真经,一线找答案”的方针。

调研结果表明,与欧美式营销相比,存在一种与中国市场环境相适应的体态多变、发展迅速的“中国式的营销”。它是与西方现代营销科学一脉相承的存在,还是随中国市场环境变化发展而形成的性格独特差异鲜明的个体?

营销即方法,解决市场问题的一般方法和特殊方法。从古到今,只要有市场交易就会有营销故事。当市场供求平衡的时候,营销就相当简单甚至可以弃之不用。当市场供求出现问题,如极度的匮乏或者严重的过剩,营销方法就被祭上神坛,营销人的地位与原始社会的巫师相当。

西方式的营销与西方市场环境吻合,而中国的市场就必然会产生中国式的营销,这个市场土壤和特点正是营销方法论的基因。所以,讨论“中国式的营销”的时候,有必要把握中国市场环境的三个特点:

第一,具有超大规模的市场特点。

当前,中国拥有全球最顶级的人口资源,按照世界银行的标准,中国中等收入群体至少有4亿人,如果再加上中上收入和高收入群体,我国大概有6亿人口属于中等收入以上群体——这是品牌建设、营销活动最根本的支撑。

从国内消费市场的规模来看,2022年,中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稳定在44万亿元左右,网络零售额达到了12万亿元,稳坐全球第二大消费市场和第一大网络零售市场。

第二,具有无可匹敌的经济增速。

从国家层面来看,改革开放40年来,中国经济年均增速近10%,早已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。

从社会个体层面来看,2022年,中国8亿多人口摆脱贫困,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8.57万元,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3.69万元,比2010年增长了2.95倍。

从企业结构层面来看,2001年刚刚加入WTO时,我国进入《财富》“世界500强”的企业仅有12家;2022年,这个数字已经达到142家,超过美国成为数量的第一。

《财富》杂志也称,自1995年发布该榜单以来,还没有任何一个别的国家或地区的企业数量能如此迅速地增长。

第三,具有通顺畅达的渠道融通。

渠道融通,就好比人体气血循环,好与不好,不仅影响其精气神,也会影响其筋骨皮。

所谓一通百通、一荣俱荣,融通效应的外在表现犹如多米诺骨牌,随时带动企业之生死。融通性既可以以点带面,瞬间全面开花而达到乘数效应;也可以以面化点,瞬间分散而达到除数效应。一变二、二生三……无数的细分市场随即产生。

所以,在中国市场总有一种眼花缭乱的错觉:我们会为那些平地高楼顷刻诞生的巨大企业感到不可思议,也为一夜产业破碎群雄蜂起各路英雄打天下而感到机会无限。

三个特点或许还有更多,巨大的、快速的、融通的……形成了中国市场营销的基本。而在三个特点之上,还要补充一个与众不同的人文特点的、社会关系的网络结构。这也是被社会学者常常讨论的中国式的社会关系。中国式关系与西方的个人主义文化背景形成鲜明对比,它由数张以人为中心的东方式人情网络、社交网络、血缘网络、乡缘网络、学缘网络以及职场网络交织而成。

在这些既看得见又看不见的网络影响下,“多么小的问题,乘以14亿,都会变得很大;多么大的经济总量,除以14亿,都会变得很小”!

置身于中国市场,一旦形成聚合的乘数效应,就会迅速产生几何级数倍增长,一旦处于分散的碎片状态,就会随着除数效应而形成爆破式的裂变,碎片粉尘随之而来。两大效应交替进行如同潮汐一般,潮起潮落膨胀收缩生生不息运动不已。

这不就是中国式营销吗?你我懂了。

1662
评论
登录注册再发表评论